
《把問題化繁為簡思考架構圖鑑》
到底為什麼要看這麼多思考架構?有用嗎?簡報實驗室創辦人孫治華老師曾分享:「鍛鍊對於未知解決能力和想像力。透過將每個步驟寫出來後,進一步找出搜尋關鍵字。有時候與競爭者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做事情的條理,以及排列先後順序是否正確。」幾句話點出了建立思考架構重要性。

本書主要是幫助大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、建立思考能力等。有了框架之後如何使用才是重點,因此本書在每個思維後又提出了思考方式,讓大家有更多反思跟練習的機會。
有框架的人勝於有模糊的慨念,而有順序的人又更勝於只有框架的人。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都是未知,那就會卡關很久,但如果有清楚的步驟、建立清楚處理「未知」問題框架,就能針對問「對的問題」且「清晰思考」,將幫助大家大幅增加有質量的資料,成功達到最後的目標。
當然,這樣的書容易被大家當作「工具書」來使用,讀完之後沒有創造,反而得不出其價值所在,所以建議大家開始閱讀這本書前,不妨先列出自己工作、職場所遇到的挑戰,或者設想一個具體的情境,如:會議中、行銷提案發想、簡報自己的新產品給老闆和開發新市場,將事情問題化,才有機會透過架構一一拆解,才更理解本書的使用方法。
舉書中一小篇章為例,很多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,常常不得其門而入,到底如何訓練這項能力呢?其實真正通往「解決問題」的通道並不是只有糾結眼中看到的問題,而是要思考這問題背後要探討什麼議題,所謂「真正的問題」和「重要的議題」。其中最應該放在心中的基本問題,就是「為什麼」和「怎麼做」。
假設問題:
1.如果透過個人品牌來創造商業模式,則會選擇哪種商品?
2.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COVID-19)病情嚴重,對於哪些產業產生正、反效應?
3.如果要提高網路上產品的業績?
相信很多人一看到這些問題就矇了,到底從哪個地方著手呢?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商業方面構想,反覆問問看自己「為什麼」和「怎麼做」,再來把自己所想到的要點都列點在便利貼上面,再來刪除不需要的訊息,重新排列順序,將能有效率的明朗問題,產生具體行動。
解決問題框架:定調問題所在的領域 → 整理議題,並解將之結構化 → 蒐集所需的資料 → 提出假設 → 思考策略 → 提出可行方案
最後總結
書中思考架構的應用的3層次:
1. 掌握自己的思維型態:倘若無法切確掌握自己想法時,變不知道如何從中改變再進化。
2. 擴展自己的思維:利用不同方式解題,可以利用不同架構,改變順序,或者提升效率等。
3. 將自己的思維化為理論 :將自己想法轉換成一種理論或者自創架構,將能把這些學習的架構內化,再創造成自己能使用的工具。
不管哪種情況發生,都必須要根據事實採取應對策略。換句話說,最重要的是:對於未知的狀況和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我們學習如何「綜合各項事實與資料,透過架構輔助。找出自己的答案(解法)」,幫助大家學會用系統化且正確的邏輯思維,找出核心問題,讓解決問題的效率事半功倍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