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分析,  好書推薦,  輪播內容

《景氣循環投資》讀後 2022 總經反思

2022 年美國聯準會升息不斷,引起金融投資者都在關注,作為全球央行的指標,聯準會的升息動作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,因此這篇文章將要探討到為何聯準會會採取升息?這些行為對於全球市場會造成哪些影響?升息有與股債有哪些連動性呢?


利率與市場之間關係

了解聯準會為何採取加息行為之前, 首先概述「利率」這個重要概念。當利率較低時,大眾會減少儲蓄,增加消費和投資;除此之外公司也會擴大借款及投資,促進經濟體活躍。但也不能無止盡的降息,因為當市場需求旺盛,導致市場開始供不應求時,進一步會抬升價格、工資水平等等,導致通貨膨漲。

利率的調整由聯準會(美國中央銀行)來決定,主要聯準會職責在維持經濟穩定加息防止通脹,而 2% 左右溫和通脹較好;另一方面穩定金融,作為最後貸款人,提供金錢給大眾,增加市場的貨幣流通,進而防止擠兌。

那這邊一直在談及「利率」到底是什麼?其實就是「無風險利率」, 即接近政府所發的債券利率倒推出來利率。而利率與通脹和股市之間關係如下:

  1. 利率與通脹之間負相關,當市場通脹明顯,如同剛剛所提聯準會就會出現為了抑制通膨而加息。而利率與債券有負相關,當利率高時候,政府要以更高的利率發行債券,低的利率相對就會沒有人要。
  2. 利率與股市之間負相關,當利率上升會提升公司借錢風險,特別是擁有短期債的公司;而對一般人來說,借錢就更貴,大家會將低消費,也會進一步影響公司賺錢。

抑制通膨帶來的影響

由於 2020 年疫情影響,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經濟採取的第四次的量化寬鬆,讓起初 4萬億負債直接擴表到 7萬億,經歷 6 個月直接增加 3萬億,讓 2020年停在一個市場大繁榮的狀態。

普遍擔心因為政府積極救市,會產生類似 1929 – 1933 年或 2008 年的經濟蕭條。但只要細細回推這些出現經濟危機的年代,主要是因為金融性次貸危機,而 2008 年除了市場危機之外,也有當時執政黨的執行政策上面的問題,種種因素導致經濟全面性崩盤。

不過市場黑天鵝總是出奇不意,畢竟市場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依賴數據就做出清楚決判,包括最近瑞士銀行出現可能破產的危機,若瑞士銀行真的破產,可能會重蹈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的覆轍。筆者認為不同之處是雷曼兄弟當初直接衝擊到美國市場,雖然力道可能不同,但依舊有可能會市場帶來不小衝擊。

聯準會結束零利率的時期,開始從 2022 年鷹派的調整。2022 年 3 月加息 1 碼,5 月加息 2 碼,截至 9 月加息來到 3 碼,根據最近發布的新預測,幾乎所有官員都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把利率提高至4%-4.5%。這意味著在11月和12月的政策會議上需要大幅加息。

聯準會主席鮑威爾 (Jerome Powell) 在政策決定公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:「我們必須控制住通貨膨脹。我希望有一種不痛苦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。但並沒有。」

加息對於股市影響

再來更深度探討加息之後對於股價之間影響。加息為何會導致股市上漲呢? 有一個猜測是若比大眾預期的升息少了,市場會鬆一口氣。但真實情況會反映在接下來幾天,美債收益率上升,科技股、成長股被拋售,最後結果通膨仍持續在高點,為了降低通膨所帶來的影響,FED 還是會選擇繼續加息。長期美國收債不如短期美國收債率,產生國債收益率倒掛,可能也視為美國經濟衰退警訊。

那對於台灣和新興市場的影響是如何呢?

台灣:因為很多外資在台灣市場遊走,當 2020 年因為疫情爆發,台灣也是當初在亞洲股市成長幅度明顯的區塊。所以直接可以聯想到,當聯準會升息後外資抽離台灣,錢回流至美國市場,主要為升息後在美國儲蓄和買債券皆可提高受益。因此,看到 2022 前半年,明確看到外資撤離台灣,對於台股造成不小的影響。

新興市場:新興市場經濟體對外貿易依賴度以及對外融資依賴度較高,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,可以從下列幾個層面分析新興市場受到的波動:

  1. 資本流出:如同剛剛提及,因為升息舉動導致錢快速回流到美國,因此會出現利差縮窄的情況。
  2. 貨幣政策被迫升息:當美國採取行動後,為了降低資金流出速度,需減少出口利差,新興國家也會被迫升息,進而導致國內內需下降、經濟放緩。造成政府不得不調整利息但亦不能讓市場出現恐慌,這也是為何美國升息,新興市場最容易成為第一波的受害者。

升息對於債券影響

一般民眾認為長期國債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,免於受到股市下跌的影響,並且在利率下降的時候具有升值的潛力。當市場預期短期利率將快速上升,而長期利率沒有變化時,或通膨快速上升,帶動短期利率上升,但市場憂心通膨會損害未來經濟成長,造成長期利率下降時,會出現長期國債利率低於短期,形成了殖利率曲線倒掛。

👥 一般來說,長天期的債券因為不確定更高,會有風險溢價,因此利率通常會比短天期債券高,但是一旦發生短天期的債券殖利率高於長天期的債券殖利率時,那就叫做殖利率曲線倒掛(yield curve inversion 或inverted yield curve)。

美國 10 年公債殖利率已經來到 4 % ,加上 CPI 指數不斷上升,GDP 的成長幅度為 8% 可能開始走向一個經濟膠著,或是經濟衰退的階段。

從下方圖表可以明顯看出在 2022 年 10 月時候不論 2 年或是 3 個月的國債利率都已經高於 10 年國債。因此這也可能間接的指出消費者對於市場的恐慌,慢慢將錢流入了長期債券,導致越多人購買價格越低。(對照到 2007 年間殖利率倒掛的狀態,或許可以當作判斷市場依據。)

👥 10年期公債屬於中期債券,特性是可能有一點利率風險,但對利率又不會過於敏感,所以市場上常以10年期公債殖利率變化,作為觀察經濟變化的指標之一。

它本身排除了違約風險影響,對利率變化反應適中,僅受市場情緒、利率變化等因素影響,適合用來作為衡量市場情緒與未來預期的指標。

最後,從《景氣循環投資》一書中:「歷史能告所我們很多真相!景氣後期循環一旦出現利率倒掛,那正是意味瘋狂的末升段即將來臨。無論是景氣循環的最後榮景,或是資本市場的末升段,都是出現在『景氣未現轉折,但貨幣市場先行轉折』,意即整體景氣還在穩健擴張,但因為諸多因素,讓央行開始放緩,甚至開始緊縮。而根據歷史的經驗,資本市場在稍後的時間點,會如脫韁野馬一般。」。若最後因為升息導致經濟衰退,可以如何調整資產呢?持有債券+美元,把握低檔佈局時機。

資料來源:《景氣循環投資》

美元》避險心態推升美元升值,衰退期可考慮持有

若市場進入到衰退期間,美元走強是必然的,主要跟市場風險趨避心態有關係。至於美元資產要持有到哪個時間段?必須觀察接續的週期是為「生產力增長循環」,或是「通膨增長循環」,若為前者,則衰退過後的回落,仍是長線的理想佈局;然而若為後許,務必在走出衰退期同時,降低美元資產的比重。

債市》保守投資人理想避風港

債券(不含高收益債)以美國政府公債和投資等級債券為代表,一般被視為「低度風險資產」(低風險報酬),購買力風險,債券持有至到期,本金始終不變:債券的性質迥異於股市及房地產,投入股市、房市本金,基本上都具有抗通膨的特質。

衰退期高收益債易大跌,亦可趁機佈局:因在價格快速反應高收益的債務違約率風險後,只要景氣落底,違約率負面反應就不會在惡化。所有有利債券的其他因子如通膨、增長和利差(通膨下滑、經濟成長率落底、利差逐步收斂,皆有利於債券價格上漲)。

股市》絕佳入市時機,分批佈局、把氣拉長

風險資產特別是股市,在衰退期由於企業盈利衰退和本益比的巨幅調整,往往在短期內受到重擊。因此在股市谷底時候,就是一個進場的好時機;然而絕大多數投資人,卻無法把握這難得財富重分機會主要有兩個原因:

  1. 在榮景期未能見好就收,滿手套牢股票,無空間在低檔佈局,只能等待解套。
  2. 不耐久候或恐慌,看到股票重跌,忍不住在低檔區出脫股票,不敢進場。要在衰退期進場,是非常反人性的,因此需要清楚的策略。

本文主要對於聯準會升息後對於全世界總體經濟的影響,也持續關注接下來加息是否能抑制通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