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深度工作力》 – 競爭激烈的時代,必須擁有的超能力
你一定聽過現在很多年輕族群都被科技綁架,我們可能一天花費一小時以上時間,在社群平台上,這導致我們在學習、或者工作上面,無法全力以赴。所以我們紛紛擁抱分心,每天將大把時間花費在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上,失去了深度思考、深度工作能力。如果我們能屏除這些阻礙,其實可以產出更高品質、價值、創新的作品。只是我們沒有認知到自己能以更好的方式生活。
Deep Work深度工作力:淺薄時代,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書名:Deep Work深度工作力:淺薄時代,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,原文名稱:Deep Work: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… www.books.com.tw
推薦給有以下症狀的朋友
- 當我認真拿起一本書、學習一項新技能、或開始新的專案,但專心時間卻只能保時10-20分鐘,可能會開始玩手機、Line訊息響不停、媽媽叫我去做事情、老闆要去做一份新的報表出來….. 我真恨我無法專注,我該如何是好?
- 我可以一心多用,一邊做報告、一邊看郵件、一下跟同仁安排明天會議內容,可以用忙碌來證明,我的高效率、高產值。但忙碌的狀況之下,或許只能證明: 完成很多件事情,但在品質、還有處理事情的深度和廣度,還有待商榷。

摘要 – 深度工作力書中提及六個策略:
策略一.確立你的工作哲學
1. 修道院式:完全隔絕網路和外在干擾,拒絕切割工作時間
2. 雙模式:固定安排不被打擾的時段,或者,一年某一季安排給深度工作。
3. 節奏式:每天固定時間做深度工作,把深度工作轉換成生活中的習慣。 (針對一般的工作者,較為理想)
4. 記者式:任何時候,只要能找到空檔,就切換成深度工作模式。
策略二.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固定的儀式,包含:在何處工作?(Where) 工作多久?(How long) 如何支持深度工作?(How)
布魯克斯 (David Brooks) :「(偉大的創意)思考有如藝術家,但工作有如會計師。」
策略三.大動作投入深度工作: 為非常手段,適用於緊急時刻。
- 如JK羅琳住進,愛丁堡鬧區的五星級套房,閉關寫作。
2. 又像比爾蓋茲,在沉思周期間,拋下工作和家庭,隱居到一棟小木屋。目標是為了心無旁騖的深度思考公司的大問題。
策略四.別獨自工作: 仍須保留時間做交流,跨領域碰撞,激發有趣合作和創意。
策略五.像經營企業般執行(How): 在這個部分,本書作者直接借用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(Clayton Christensen)的著作 <執行力的修練> (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) 裡的四個紀律:
紀律1: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
紀律2:根據領先指標行動
紀律3:設置醒目的計分板
紀律4:定期檢討成效
作者進一步回顧,過去深度思考的時間都集中在接近提出論文的期限, 但這四個紀律幫助作者一整年保持高度專注力。
策略六.要懶惰工作日結束時,停止思考工作上的問題,停止進一步的活動。如安排第二天的活動、行程都要避免。必須要讓大腦進入真正的休息狀況,儲存明天的能量,才能有效達成下一次高度專注力!
總結如下:

個人讀後心得分享
我並不反對社群媒體、新科技,帶給我們取得訊息的便利性、快速性。看似強化了我們的生活、還有連結了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,但我們可能仰賴社群或者是他人,來提供我們想法、或者是答案。反倒缺少我們自己,對事情的真實看法、和訓練思考的機會。進一步,因為依賴這樣的社群媒體,在心理層面,我們害怕與社會脫節,導致我們必須要常常更新最新動態、朋友圈發生什麼事情,深怕我們變成邊緣人,漸漸導致,我們在工作時候,無法專心一致。
還記得我剛剛進公司,完全不敢用手機,也很少回訊息,發現我在做報告時候,很少遇到錯誤,也會常常去思考,有什麼方式,能讓這件事情效率更高。但隨著日子過去,可能因為熟練手邊的工作,所以常常會拿手機出來使用,分心在社群平台上面,但我發現這個習慣改變,導致以下結果:
- 報告產出容易出現小錯誤
- 不再想一些優化方案
- 專心在自己手邊擁有的工作,沒有創造力
以下是我的解決方案
- 戴上耳機 (儀式) — 創造一個自己的工作空間,不受他人影響。
- 在工作開始前,將工作細節一一列表清楚,以筆記簿為主,不碰電子相關產品,以避免分心。
- 建立自己的工作習慣、或者可稱為工作上的SOP:如做報告前、中、後期需要的步驟為何? 建立清楚的步驟後,能根據每個步驟來執行,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小細節,透過此方案,減少大腦運作時間,能防止因為困難、不熟悉而產生的逃避心態。
- 在每次的專案或者報告上,確立目標,並且定期檢討、檢驗成效。
- 還有記得老闆教訓的感受,讓自己能在拿起手機的那刻,有種心理上的壓迫感,強迫自己必須專心一致。
- 最後如何展現創造力: 透過參加社團或者活動,來強迫自己思考、以及與別領域人才交談,透過吸收別領域的知識,達成把手邊工作做得更好、更有效率的目標,或者找出新的解決方案。
因此我認為,花費在工作與在社群媒體時間,必須取得平衡,和我們要如何改善我們工作的習慣,的確值得我們去深深思考,讓我們既能不被邊緣化,又能產生具深度、高產值、高價值的工作型態。

